查看原文
其他

麻醉学顶刊:复旦张玉秋/肖晓团队报道雌激素调控痛情绪的新机制

复旦脑院 brainnews 2023-04-13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玉秋课题组与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肖晓研究员合作在痛觉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麻醉学》(ANESTHESIOLOGY)上发表了题为“Distinct Func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s in the Rodent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in Pain-related Aversion(DOI: 10.1097/ALN.0000000000003324)”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雌激素调控痛情绪的分子机制。疼痛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涉及感觉情绪社会认知等多个方面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慢性痛所伴随的厌恶、恐惧、抑郁,甚至厌世负性情绪给患者带来的身心伤害可能超过疼痛本身。然而,人们对疼痛的情绪和情感成分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对痛感觉的研究。张玉秋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脑源性雌激素对雌、雄动物痛厌恶情绪的产生都是充分和必要的。本研究进一步揭示,分布在啮齿类前扣带皮层吻侧部(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rACC)的三种雌激素受体,即经典的ERα 和ERβ 以及G蛋白耦联的GPER,在介导痛厌恶情绪产生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选择性敲减rACC内兴奋性锥体神经元表达的ERβ而不是ERα完全阻断痛厌恶情绪的产生(图1);激活rACC脑区的雌激素受体ERβ和GPER可直接诱导负性情绪出现;对该作用的机制研究显示,rACC内雌激素受体ERβ 和GPER分别通过磷酸化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B(AKT)调控兴奋性锥体神经元突触部位的NMDA受体GluN1和GluN2B亚单位的表达和功能可塑性,进而介导痛厌恶情绪的形成(图2)。该研究成果为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疼痛的本质及慢性痛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和理论依据。




图1. 选择性敲减小鼠双侧前扣带皮层吻侧部(rACC)CaMK2a阳性神经元表达的雌激素受体ERβ 而非ERα 可阻断痛厌恶情绪的产生。






该项研究成果主要由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张玉秋课题组的博士生臧凯凯和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肖晓博士(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完成,同济大学医学院张玲教授参与研究。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和张江实验室等资助。




图2. 本文总结示意图




本文来源: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欢迎加入超过 18000人

全球最大的华人脑科学社群矩阵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